“洛阳水席”为何不敢提价
前段时间,大学同学聚会,去洛阳看牡丹,中午在老街吃洛阳水席。
它源于唐代,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全席共设有24道菜。令人诧异的是,一桌总共才388元,每个人都认为定价太低了。有的同学也说,这些钱连买食材都不够。
而且,这里生意很好,没有空桌。而且食客半数以上都是接待的外地游客,这种地方特色,价格已经不是重点了。
老板也肯定知道顾客并不会认为菜价贵。那为何还如此低价?
事实上,老街上所有的水席饭店都是如此低价。从整体上来看,如此低价还有利润的理由,不外乎就是这些:
除了洛阳消费水平低、采购成本低之外,表面的原因是,饭店的房子是老板自家的。我们都知道房租占商业企业的成本的比例是相当大的。10年前在一家跨国商业企业,有一条铁律是,凡是房租超过营业额的4%以上,就失去了价格优势或者不能盈利,这里也就不是开店之地了。何况这些年房租增长速度太快了。
不过,显然这不是根本原因。他们明知顾客都认为价格太低了,还不敢涨价的原因,自然是因为竞争对手了。
这条街上水席饭店林立,大致看来,100米内有五六家。都说是正宗、老字号。所以老字号和正宗就失去了本质意义。显然,这条街上的水席饭店由于竞争而导致的价格战,使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钱每天从他们眼前滑过。每一家都是如此。
所以,这又回到了中国企业面临的老问题:为何我们总是陷入恶性的价格战?
为何不能将精力、财力、聪明才智,用于创新、独特之处、特色、绝无仅有、不断地更新、独特的定位?—创新就是价格战的反面,对吧?因为你创新了,与众不同了,你可以定价更高,因为没有人跟你直接竞争了。
为何没有做到卓越?—即我比你做得更好。比如你上菜是10分钟,而我是5分钟,而且人力成本并不增加,这就是卓越。
不看透这个问题,或许它永远是个问题。于是,这成了这次聚会饭桌上讨论的一个议题。
中国人陷入价格战的“因”是什么呢?
我看你降价了,我就赶紧跟着降价,否则客户不都跑掉了吗。然后利润、成本怎么办呢?当然是压缩成本了。
有人说,怎么压缩?通过创新?可笑!如果你将精力用在创新上,根本就不会去理睬那个降价了。因此,那就是缩减服务品质和产品质量了。难道我们每天不都是生活在其中的吗?
有人说,“他降价,我再创新就来不及了”。谁让你创新了?你要是个创新者,别人的降价根本影响不到你。你本来就是个不会创新的人。
还有人问,大家为何不关注在创新上呢?
你对别人创造的东西欣赏无比,但是对模仿他的东西的行为和想法嗤之以鼻。这不是道德的问题,而是说发自内心的对模仿行为及模仿之物的鄙视,这就如一件艺术品与流水线上出来的东西的差别。这样的心才是一颗创造、创新的心。你有吗?
模仿、抄袭的心理深处是什么?千万别说是不会创新,这又绕回去了。答案是:物质主义。
物质主义者的心理是什么?
探索、研究、创造,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、时间、金钱、人才,而且还可能不成功。作为一位艺术家,可能是他这一生的不成功。
物质主义者会做这种事情吗?
抄袭一件产品和设计然后投入生产和销售,与自己研发一款产品,哪个更容易、更快地赚到钱呢?显然是前者。
物质主义者会想,“管他以后怎样,或者所谓的道德、高尚、责任、艺术和美呢,我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?”违法、违规及其侥幸心理,擦边球,潜规则……就是物质主义者的所为。
然后,在这个心理下,还会关心尊重、道义、公平、正义、道德、社会责任吗?还会去追求体验创造出崭新事物、思想的成就感吗?不。
看到了吧,只要是物质主义心态,就不可能去关注创新、创造。这不是能力、素质、学问、学历、技能、知识的问题,是人的问题,是心的问题。
空心人带来的营销空心化
我们习惯了逃避、漠视内心世界。一直生活在肤浅的表面世界上。
就如我们常说的“用户体验”、消费者洞察等,如果企业中的营销人员自己从未进入过自己的内心世界,又怎么能进入到消费者的内心世界呢?
一家超市,可以通过问卷调查,得知顾客最大的不满是结账排队时间太长。但是,超市知道人们对排队时间过长的感受是什么吗?如果深入感受了,那么,采取的措施不一定是增加收银台数量或招聘更多的收银员。也许是一段轻松的音乐,收银员如邻居般的熟悉的问候,一个更好的排队秩序的维护。
对于企业人来说,你进入了自己的内心世界,就进入了消费者的内心。你进入自己的内心越深,进入消费者的内心才会越深。同样,从管理上来看,管理者了解自己的内心越深,就会了解员工的内心越深。
这不是在说换位思考的事情。而是说,你如果是个空心人,从不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,即便消费者、员工(如调查问卷,甚至大数据)告知了他们的感受,你一样体验不到他们说的那个感受的内涵,那么,你如何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呢?不管你做什么,你的工作肯定做不好。只能工作在肤浅的层面上。
你知道极简设计很受欢迎,可是你知道喜欢极简设计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吗?除了追求时尚流行的人们之外,那些真正喜欢极简设计的人们的心理是什么?是什么意识、思想激发了对极简的需求和欣赏?是对物质的超越吗?是环保理念的建立吗?是美在他们内心的觉醒吗?是他们对烦琐复杂的逆反心理吗?你了解了这些,才能设计出他们真正需要的极简产品和服务。
你心里想着“要满足顾客需求,消费者是上帝”,可是你却为了压缩成本而偷工减料,为了个人的奖金、业绩完成而搞促销活动。你的哪个行为是在满足顾客需求呢?你哪些行为是在了解顾客需求、分析思考顾客需求、从顾客需求角度思考产品和服务、了解顾客的满意度?你喊着顾客满意度这个概念、理念,你又对顾客满意度做了什么?你对调查来的顾客满意度的反应是什么?
我们缺的不是理念,而是你的真。真,就是行动,你的日常的行动。
品牌空心化
几年前,曾在维基百科的“品牌”词条下,我人云亦云地写了对品牌内涵的理解。现在,我不这么认为了。随着人的变化,即人的心或意识的改变,品牌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。
我很确定地说,现在和短期的未来,尊重和爱就是品牌。
一个品牌以何受到尊重
满足需求,不是品牌;广为知道,不是品牌;被喜欢,不是品牌;甚至被信任,仍然不是品牌。受到尊重,才是品牌。
品牌的内涵在升级,在信任之后,人们的内心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,这就是尊重。
什么是尊重?或者说,什么是受人尊重?
不是阿谀奉承的尊重,不是利益、物质上的尊重,不是职位、等级上的尊重,不是在野心上的尊重。而是人们内心对美德、创造力、美、慈悲的尊重。
乔布斯打造的苹果,意味着科技和艺术。科技暗示着创造,艺术代表着美。它受人尊重,它是品牌。
无印良品,意味着简朴生活、回归自然。这暗示着慈悲、爱、对社会和地球及人类整体的责任感等美德。它受人尊重,它是品牌。
Google的不作恶原则,意味着善、爱、坚持正义的美德。它受人尊重,它是品牌。
……
一个品牌,以何受到尊重?
美德、正义、正直、善良、慈悲、爱、仁慈,艺术化即美、创造力。它们会蕴含在产品中。而产品中的它们,是由每个员工的意识、思想、行为带来的。
你认识到这种房型或面积,带来的是奢侈、对地球资源的浪费、虚荣心,即便有需求,你仍然不做。这是善、责任感、正义的行为。也许短期内你会损失利润,但是,你会受到人们内心的尊重。品牌就脱颖而出了。此刻,何愁利润?
让品牌有爱:距离你有多遥远?
前不久,前苹果广告代理商的创意总监Ken Segal接受媒体采访,回忆了乔布斯的这段话,让我重新认识了品牌。
“乔布斯最经常说的话就是,我们的工作是让人们爱上苹果。他相信只要建立这个连接关系,那么下面这三件事情会自然而然地发生:人们会不断购买产品;人们会向自己的朋友、家人以及同事等宣传这些产品;发生不幸、不可预见的丑闻或者其他事情,人们还是会对苹果不离不弃,因为他们就是会对苹果产生依赖。”
爱上一件产品?我相信大家都有这种体验。
就说苹果的产品吧。
当iPhone、iPad刚刚上市时,你买了一个,内心是什么感受?你是爱上了它,就如爱上一个人。
你满脑子想着它,走到哪里都带着它。倍加爱惜,四处寻找保护套给它安全,寻找配件点缀它。尽量挖掘APP,以更多、更深入地应用它。因为它,你也许爱上了摄影拍照、拍视频、读书、看文章、学英语、看影视。你开始跟踪它的一切信息,与你见到的人讨论它,并极力推荐购买它,你还会不惜金钱跟踪购买升级版。你成了它的专家,你是那么理解它、了解它。
天啊,这还不是爱吗?这个爱,不是喜爱、喜欢的意思,而是像爱恋一样的炙热和痴迷。
爱上了它,你会容忍它的缺点。
它在中国零售店的服务问题,被原谅了。乔布斯的坏脾气,被认为也许是个领导者的优点。乔布斯的管理技巧、创新精神和演讲技巧被大肆渲染。只不过可惜的是,他的精神探索经历没有引起更大的注意。
我相信,苹果产品的成功来自于其内在的精神。某些企业家学习乔布斯的演讲技巧而不是他的精神之旅,这是捡了芝麻丢西瓜。这怪谁呢?谁叫我们满脑子的物质,根本不知精神事物为何物呢?
我不讨论如何做到让人们爱自己的产品(比如苹果产品的艺术性、科技与生活的结合、极简主义、改变生活方式等),以及人们爱产品而带来的好处,苹果的产品也已经证明了,我们只是讨论一个主题:产品与爱的关系,或者说,爱在产品中的重要性。这是企业和品牌在未来获胜的至高境界了。
要想做到,恐怕先要从意识上改变,在内心中产生革命。
我们想过要让人们爱上自己的产品吗?恐怕没有。这是难以想象的。
我们肯定想到过要被人们信任,因为这涉及了销售和利润。因此这个信任带着功利,这不是真正的信任。
如果我们坚定地认为,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择手段地销售、赚钱,那么,或许我们只会在广告、销售渠道、促销、制造噱头、挖人、抄袭产品等事情上不断下功夫。
未来,你怎么与那些受人尊重和爱的产品和品牌竞争?
一家超市知道顾客最大的不满是结账排队时间太长。但是,超市知道人们对排队时间过长的感受是什么吗?如果深入感受了,那么采取的措施不一定是增加收银通道。
如果我们坚定地认为,我们的目标就是不择手段地销售、赚钱,那么,或许我们只会在广告、销售渠道、促销、制造噱头、挖人、抄袭产品等事情上不断下功夫。 |